大城市城乡规划成功案例
1 广州的城市定位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正式将“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写进了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广州的城市定位,这要在总体规划中鲜明地突出出来。
广州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是历史形成的,经两千多年没有改变。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城市群的崛起,不但没有削弱这个地位,而且提升了这个地位。这是符合规律的。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走过的路子看,经济增长重点地区往往会培育出高能级的城市群,期间处于中心地位的大都市极化效应不是衰减的而是递增的。大伦敦、大纽约、大洛杉矶、大多伦多等都是这样。前些年关于广州中心城市地位的种种猜疑,现在已经基本被广州发展的事实澄清了。 市第九次党代会根据省委确定的广州中心城市定位,提出要建设好现代市场体系和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做强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自主创新中心和区域文化中心,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外向带动功能和文化引领功能,这应该成为新的总体规划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中心城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极点,又是区域发展协调杠杆的支点。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紧密相连,谁也离不开谁。总体规划首先要想到广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功能。要有宽广的视野,跳出广州看广州,加强广州城市发展与珠三角城市群发展、与全省城市化进程以至与整个华南地区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加强广州在国际城市体系中地位的研究,使总体规划更好地为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和功能作用服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一体化发展。
2 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
规划的科学性要体现在它的原则性上,要形成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基本规划原则。
一是生态优先。城市和城市人如果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这座城市就失去了生命的源泉。只求工业发展、不顾生态环境绝对是坏事,只讲保护生态、不善发展工业未必是好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的工业化路子,才是真本事。善于适应发展要求利用好可开发空间是一种作为,懂得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生态空间是更大的作为。总之,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一定要避免盲目扩张、破坏生态。
二是城乡一体。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广州有城有乡,规划上不能搞二元结构,要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上一轮总体规划覆盖了城区部分,这次要求城乡整体规划有必要将从化和增城也规划进来,尽管这两个市仍属于县级市范畴,农字头的面积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和人口比重都还比较大,但它们不仅拥有广州未来发展的空间,更拥有广州宝贵的生态屏障。从化、增城纳人总体规划更能体现“总体”要求和长远眼光,也更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组团发展。这个基本原则在上一轮总体规划已经形成,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照这条路子走下去,一定不要“摊大饼”。组团发展才能节约资源,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留出生态隔离空间。这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城镇体系规划上。四是节约用地。一定要增强土地忧患意识,不仅是从国家宏观调控角度看土地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城市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土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珍稀资源。土地闸门把不严,不懂得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甚至放纵无序、无度开发,必然造成无法挽回的历史过错,要警钟长鸣。规划的权威性和控制力,要突出体现在建设用地规模的刚性约束上。
五是适度规模。十年在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中只是一瞬间,规划既要看当前,更要顾长远,切忌目光短浅、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破坏城市发展的渐进性和永续性。在这方面,适度规模是个考验。规划中一定要按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调控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城镇规模和产业集聚规模,绝不做突破人口、资源、环境容量的蠢事。总之,要把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确定下来,增强规划的原则性,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防止产生新的“城市病”。这些原则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城市永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要求,真正使“两个适宜”成为市民共建共享的城市形态,为全市人民营造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3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城镇体系规划
上一轮总体规划确定的“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是具有长远眼光、切合广州实际的,这几年的实施有很好的成效。市第九次党代会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中调”,主要指的是以老城区为中心的建成区的空间优化,意在增强整体空间发展战略的内涵意义。上轮总体规划及其实施,也是高度重视老城区改造提升的,这次把“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发展战略提出来,是为了更好地在城市空间发展中,把外延拓展和内涵优化更好地结合起来。要在这一空间发展战略指引下,深化城镇体系规划。
广州将来的城镇体系可形成四个层次协调发展的格局。第一个层次,是城市中心区;第二个层次是城市副中心,承上启下,既可以辅助中心城区功能,又可在小区域范围内起中心作用,像番禺的市桥、花都的新华、增城的荔城以至从化的街口等;①第三个层次是卫星城,在有条件的中心镇中选择,像增城的新塘可以建成广州东部新兴工业卫星城;第四个层次是小城镇,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城市的组团式、集约化、分层次发展。
做好城镇体系规划,首先要搞准市域人口预测,确定人口控制规模,在四个层次城镇体系中实行科学合理的人口梯度配置。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城镇资源,像副中心所选择的四个老县城,历史最短的有300多年(市桥),最长的有900多年(荔城),基础设施也较完备,建设起来比另起炉灶要节约得多。三是提出严格的空间管制原则,中心城区不要摊得太大,人口增量多往其他三个层次的城镇配置,其他三个层次的发展,也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长期培育、逐步完善。
4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新的总体规划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两个适宜”的城市环境发展目标,主要应体现在这里。
要从保护做起。总体规划必须以强有力的空间管制,切实保护好广州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
要深化市域生态结构分析,严格划定各类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区,包括城市绿心、森林、农田、水源、水系、水域、果区、绿地、湿地等等,并且要真正落实到图纸上,以维护城市绿色生态屏障。
要注重生态建设。围绕“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规划好城市生态环、生态圈、生态片区和生态廊道,使城镇组团间形成具有明显生态调节效应的绿色隔离。
要凸显特色。以规划作引导,充分发挥广州自然生态优势,进一步完善独具广州特色、融山、水、城、田、海于一体的生态格局。
要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好城市森林景观体系、园林绿地景观体系、洁净水系景观体系、现代农业景观体系和生态旅游基地,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好去处。
总之,要在总体规划中鲜明地提出把广州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这次规划的重中之重,科学论证,精心谋划,使之成为总体规划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最大亮点。
5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现代化、信息化、枢纽型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的重要支撑,尤其是陆、海、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体系。总体规划必须科学引导和有力促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体系的现代化、系统化、信息化建设。
要强化枢纽。着力提升空港、海港、铁路公路等总枢纽的集散功能,进一步打通这些重大枢纽的对外连接放射通道。
要依托主枢纽,进一步深化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相协调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规划,为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服务。道路交通规划要与城镇体系规划紧密衔接,以道路交通建设拉动城镇化建设,尤其要注重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增强城镇组团间的通勤能力,并逐步实现与珠三角城市群的高效连通。
特别重要的是,系统化思想要成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不但要优化要素,更要优化系统,使各类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实现高效接驳,形成有机网络,以网络支撑系统,以系统提升功能。
6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不仅要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要满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
产业布局要按组团式、集约化、园区化的原则作规划,无论是传统产业集聚区,还是新兴产业集聚区,都要按这个原则来办,防止无序扩张。
产业功能的区域配置是产业布局的前提和关键,重化工放在哪里、制造业放在哪里、高新技术产业放在哪里、现代服务业放在哪里,都要优先考虑选择地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既不能突破资源、环境底线,也不搞粗放式的功能交叉、功能紊乱。
同时,要适应产业梯度转移的要求,推进老城区退二进三,规划好具有较强承接能力的新兴制造业集聚区。
7 老城区改造提升和新区建设
老城区改造是“中调”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总体规划要指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老城区改造提升的主要任务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疏解密度。如果改了之后密度更高,加重城市病,那就失败了。二是提升功能。逐步改变不同程度存在的功能分布不清的状况,注重优化提升各种功能片区尤其是中心商务区(含金融区和总部经济集群、商业区、文化片区、教育片区、会展片区和创意产业片区)的集约功能,促进老城区产业结构和综合服务优化升级。三是凸显文化。坚持城市个性源于城市文化、文化传承是城市的灵魂的思想,以总体规划统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更高水平上保护、挖掘、整合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彰显老城区历史文化风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形象。四是改善人居。通过危破房、城中村改造,一方面适当疏解老城区人口密度,另一方面改善老城区市民的居住条件。五是优化环境。严格控制老城区改造密度和容积率,腾出空间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老城区改造要有抽丝剥茧般的过细功夫,急不得,要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千万不要刮风,不搞大拆大建。
今后一个时期,广州新区建设的任务不轻,像萝岗新区、南沙新区、亚运村所在的广州新城、琶洲岛、新火车站地区、白云新城,还有将来可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各个城镇的新区以及中心镇,深化规划的要求都很高。这几年广州新区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新经验,出色的典范有大学城、科学城等,要把成功的经验运用到新一轮新区规划建设中去。其中,新区建设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几个要点,一是功能分区,二是环境布局,三是城市设计,四是特色塑造。只要这几个方面是高水平的,新区建设就能够在城市发展流动空间中为广州整体城市形象增添新的光彩。
8 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要把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必须推进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在科学化方面,就是要特别重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加强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证,注重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建立规划数字平台和数学模型,把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民主化方面,就是不仅要提倡专业研究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且要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怎么样做规划、规划成什么样,都要让市民知道,畅通市民对规划的民意表达渠道,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使规划最充分地体现市民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愿望。
在法制化方面,就是要严格执行规划的法律法规,树立规划的法制化权威,实行强有力的规划依法管理。
9 结束语
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并有效实施的关键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落实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不断增加规划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美学含量、法律含量和市场经济含量。
规划理念上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上要善于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规划内容上要由注重确定开发项目为主逐步过渡到注重公共政策、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在注重确定城市性质、功能、规模、定位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文化建设,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体现市场经济规律。
有没有什么有关城乡规划法的案例??
村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围绕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实施《城乡规划法》和开展"城乡规划年"活动为契机,完善村镇规划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快镇乡村规划编制步伐,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为抓手,加大投入,强力推进,全面提升镇区容貌环境质量;以新农村建设"四个一批"为着力点,搞好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推动农村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强省做出更大贡献.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村镇规划体系,加强规划指导
1,完善有关法规和规范标准.围绕学习宣贯《城乡规划法》,结合我省实际,修订出台《河北省镇,乡和村庄规划技术规定》,《河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积极推进《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的制订.
2,继续深化县域村镇空间布局规划.按照省政府《2008年目标任务分解方案》的要求,继续以县(市)域和镇(乡)域为单元深化村镇空间布局规划,在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镇总体规划中编制村庄空间布局专章,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内容,统筹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明确转变,提升,改善,迁建的村庄名单和目标及措施,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科学定位,分类指导.
3,加快镇乡村规划编制.各市,县(市)要认真执行《城乡规划法》,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水平和发展实际,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制订建制镇总体规划,需要编制的乡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计划.2008年完成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所辖村庄规划的编制.组织开展优秀村镇规划设计评选活动,总结先进经验,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提升规划设计水平..
4,开展建制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落实省建设厅《关于开展"城乡规划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建制镇尤其是重点镇,要本着急用先编的原则,在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保证控制性详细规划能够成为国有地有偿出让与转让的基本前提条件和对各类建设工程进行规划许可的直接依据.按照2009年建制镇镇区近期建设地段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并依法审批的要求,今年确保完成省级重点镇镇区近期建设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工作.
5,规范规划管理行为.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省建设厅报请省政府确定可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镇名单.各市,县(市)规划部门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规范性文件,依法做好建制镇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核发工作,保证规划许可内容和程序的合法性.
(二)创新重点镇发展机制,增强重点镇规模效益
1,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协调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镇建设.推动燕郊,胜芳,白沟等有条件的重点镇,尽快设立独立的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扩大小城镇规模,有重点推动重点镇向小城市迈进.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争取贷款支持重点镇建设.健全城镇建设管理机构,督导5万人以上的镇设立城镇建设办公室,3万人以上镇配备专(兼)职建设助理员.
2,强化规划调控作用,继续推动"三集中"建设.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要求,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今后所有新建工业项目,都应进入工业区建设,工业区外的现有企业也要逐步向城镇转移.立足我省实际,选择和发展一批特点鲜明,产业突出,经济规模较大,配套协作程度较高的乡镇企业,将其所在地培育发展成为特色镇,专业镇.
3,实施重点镇动态管理.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城镇化发展统计监测的通知》要求,在全省重点镇开展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监测评价,建立健全重点镇建设发展的激励机制,实施重点镇动态考核,对发展缓慢的省级重点镇实行动态管理,进行调整,促进小城镇全面快速发展.
4,加强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3万人以上的重点镇开征污水处理费和生活垃圾处理费,推广适用于小城镇的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和运行机制,推进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垃圾集中处理体制,以县城为中心,联合周边村镇,实施区域性垃圾集运和集中处理.指导省培育的燕郊,胜芳,白沟,左各庄,留史,磁山,白塔,莲子,井店,马头,和村,交河,大营等重点镇,尽快启动垃圾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在2010年底前投入运营.
(三)大力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创建城镇优美环境
1,加强工作督导,狠抓城镇面貌大变样活动各项工作的落实.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城镇 面貌三年大变样的活动的通知》要求,制定《河北省建制镇面貌三年大变样考核标准》.各市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的要求,督导建制镇制定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的具体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指导建制镇细化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分工,确定量化的任务,确保拆除违章,环境保洁,完善基础设施,规整广告牌匾,建筑立面整容,园林绿化建设等重点工作的落实,实现城镇容貌环境的新突破.
2,大力开展城市设计,提高建筑设计水平,突出城镇特色.引进高水平规划设计队伍,开放村镇规划设计市场.重点镇要按照城镇面貌大变样活动的要求,围绕主街道和镇中心区,选择1-2个"精品示范工程",开展重点部位的城市设计,塑造一批彰显城镇特色的亮点,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
3,实施考核与奖惩,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各市要按照《河北省建制镇面貌三年大变样考核标准》,加强量化考核,分层次建立省培育的重点镇和一般建制镇"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考核评比办法,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信息网络,问卷调查等多种工具,确保考核结果的科学公正.
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库,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库,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库的重要依据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库,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城乡规划是城市政府关于城市发展目标的决策,因此尽管各国由于社会经济体制、城市发展水平、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经验的不同,城市规划的工作步骤、阶段划分与编制方法也就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按照由抽象到具体,从战略到战术的层次决策原则进行。
城乡规划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城乡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旅游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农业经济、生态环保、水利工程等专业。
在城市规划领域,有哪些经典成功的案例
“筑讯中国”网为你整理解答:
1 新加坡的花园城市规划
一是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早在1965年就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的设想,上世纪60年代开始环境整治、种植树木、建设公园,要求每个镇区中应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距居民区500米范围内应有一个1.5公顷的公园。20世纪70年代重点进行道路绿化,要求每条路两侧都有1.5米的绿化带。80年代通过实施长期生态保育战略计划,将5%的土地设为自然保护区,要求每千人享有0.8公顷的绿地。90年代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建设绿色基础设施。
二是在公共交通发展方面,通过建设贯穿全国的地铁、轻轨系统和陆上公交汽车网络系统来解决市民的出行问题。通过GPS自动调动系统提高出租车效率,通过电子收费系统限制公交车以外的车辆在高峰时间进入闹市区,并实行年度汽车限购政策,防止车辆快速增长。
三是在城市住房方面,新加坡通过推进“居者有其屋”计划,共建成12多万套公寓和店铺来解决城市的人口住房和就业问题,既实现了社会公正,又推动了城市建设。四是在绿色建筑方面,新加坡从2008年开始要求所有新建建筑都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最低标准,超过5000平方米空调面积的新建公共建筑达到绿色标志白金评级。既有公共建筑到2020年超过1万平方米空调面积的要达到绿色标志超金标准。政府出售土地时,要求工程达到较高层绿色标志评级(白金和超金)。
2 瑞典 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曾是一个空气污浊、水污染严重,甚至不能在湖中游泳的工业城市,但经过一系列努力已成为世界著名的生态城市。2007年被欧洲经济学人智库评为全球宜居城市,2010年被欧洲委员会授予“欧洲绿色之都”称号。斯德哥尔摩在能源、交通、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均有突出表现。
一、在能源方面,该市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利用电加热系统逐步取代燃煤和燃油锅炉为商业和住宅楼宇供热,部分地区的居民采用海水制冷系统调节室温。
建筑规范规定所有新建建筑一次能源最大使用量100千瓦时/平方米,并大力推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城市能源利用要求60%的用电量和20%的一次能源消费要来自可再生能源。该是有12%的家庭购买独立认证的由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沼气可用于居民做饭。
二、在交通方面,斯德哥尔摩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来实现绿色交通。首先,在市中心建设功能混合的生态住区来减少出行需求,降低私家车使用;第二,通过改造街道来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建设轨道交通,增加通勤公交运量,使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的步行和自行车道长度达到4公里,人均专用自行车道达到1米;第三,在市中心易引起交通拥堵的地区征收每天最高6欧元的通行税,提高了拼车和非机动出行比例;第四,大力鼓励交通工具使用可再生能源,目前75%的公共交通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生物燃料和沼气,100%的公共汽车使用可再生能源,9%的私家车采用乙醇、沼气、混合动力电动或超低排放汽车。在这些政策的综合作用下,全市93%的居民采用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上下班。
三、在土地利用方面,斯德哥尔摩出台政策鼓励利用存量土地进行开发。如2001~2007年间约1/3的新建住宅利用棕地进行开发。斯德哥尔摩有可达性良好的公园体系,全市公园绿地占城市面积的36%,距公园绿地200米范围内居住着约85%居民,300米范围内达90%。
3 还有美国的华盛顿和法国巴黎等城市的建设都是些典型的案例。
跪求城市规划3小时快题设计真题啊~~~
一、城市的定义:是非农人口集中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库,以从事工商业的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住点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库,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二、城市化: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城市化水平,指城镇长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库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称为城市化的推动力。三、《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四、吴国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主持建造了阖闾城。五、战国管子: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意义: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建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六、商君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七、三国曹魏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与坊里混杂的状况。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邺城的规划布局对以后的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以及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八、金陵是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结合理念思想综合的典范。九、隋初建造的大兴城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除了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隋唐长安城是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的。十、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这一模式在希波丹姆规划的米列都城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十一、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南北街称cardos,东西道路称decamanus,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十二、田园城市(图)理论:1、内容:(1)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2)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3)田园城市布局为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2、 意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基本确定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和规划理念,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其所运用的对大城市进行疏解的方法,则通过“卫星城镇”、“新城理论”和“有机疏散”等实践活动得到了全面的推广, 对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颇有影响。 在近代和现代的一些重要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里程碑。十三、卫星城发展进程及其特点: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第三代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代表: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的米尔顿凯恩斯。特点是城市规模比第一、二代卫星城扩大,并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规划的特点是城镇具有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衡,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规划方案具有灵活性和经济性。十四、《雅典宪章》大纲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宪章认为:1、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2、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新建居住区要多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应从整个道路系统入手规划交通,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而且对以后的城市规划的发展影响也最为深远。功能分区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主要针对当时大多数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工业和居住混杂导致的严重的卫生问题、交通问题和居住环境问题等,而功能分区方法的使用确实可以起到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也是一种革命。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突破了过去城市规划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了城市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十五、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比较:(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 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十六、邻里单位: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区规划”的理论。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是:①为使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以小学的合理规模来计算和控制。②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的需要,邻里单位内配置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中心。商业中心一般设在邻里单位外围交通方便的地方。③道路系统应保证邻里单位内交通畅通和便捷,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以保证居住区的安全和宁静。④居住房屋的布局应有最佳朝向和合理间距。十七、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为达到城市发展目标而对城市建设进行的安排,基本按照由抽象到具体,从发展战略到操作管理的层次决策原则进行。十八、城市规划一般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1、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这一战略必须建立在市民参与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属于这一层面。2、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未来开发利用做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并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在空间的安排。我国的详细规划属于这一层面的工作。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种类型。十九、城市规划工作各个阶段:1、城市规划纲要。2、城市总体规划。3、分区规划。4、详细规划。5、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修改。6、城市规划的审批。二十、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二十一、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分析主要包括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等几个方面。二十二、地质条件:1、地基。全面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力,对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和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合理布置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都十分重要。2、滑坡与崩塌。是一种物理地质现象。滑坡成因:由于斜坡在风化、地表水或地下水、人为的原因,特别是在重力的作用下,使得斜坡上的土、石向下滑动面向下滑动。常发生在丘陵或山区。不稳定的坡体本身,或处于滑坡体下滑方向的地段,都不宜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崩塌成因:岩层或土层的层面对山坡稳定造成的影响。裂隙发育且节理面顺向崩塌方向极易发生崩落,尤其是因过份人工开挖,导致坡体失去稳定而崩塌。3、冲沟。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 不利:切割用地,使其支离破碎,对土地使用造成不利;尤其在冲沟的发育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更个建设带来困难。规划前应弄清冲沟的分布、坡度、活动状况,以及冲沟的发育条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对地表水进行导流或通过绿化工程防止水土流失。4、地震。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大多由地壳断裂构造运动引起的。在有活动断裂带的地区,最易发生地震,在断裂带的弯曲突出处和断裂带的交叉的地方往往是震中所在。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在震区建设城市时,要制定各项建设工程的设防标准,并且考虑震后疏散救灾等问题。建筑不宜连成片。地震断裂带上一般可以绿化,不进行建设,同时也不能布置主要的交通干道,城市上游不能修建水库,以免地震损害水库,洪水下泄危机城市。5、矿藏。二十二、气候条件1、风象:地面大气的水平移动,由风向和风速两个量表示。风向:风吹来的方向。特征指标:风向频率。 风向频率一般是分8个或16个罗盘方位观测,累积某一时期内各个方位风向的次数,并以各个风向发生的次数占该时期不同风向的总次数的百分比来表示。平均风速是按每个风向的风速累计平均值来表示的。风玫瑰图——根据城市多年风向观测记录汇总所绘制的风向频率图和平均风速图,又称为风玫瑰图。风玫瑰图是研究城市布局的重要依据。在进行城市用地规划布局时,为了减轻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对生活居住区的危害,通常把工业区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位;应同时考虑最小风频风向、静风频率、各盛行风向的季节变换及风速关系。如:1、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与此相对方向风频最小,或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的转换夹角大于90度,则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位,居住区位于其下风位。2、当全年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时,应避免使有污染的工业处于任何一个盛行风向的上风方向,工业区和居住区可以分别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风速与污染的危害关系一般是反比关系,即风速越大,污染物越容易扩散,从而降低了污染物浓度。城市用地规划布局时,不但要考虑城市盛行风向的影响,还要注意当地静风的频率。城市用地布局在绿地安排和道路系统规划中也应考虑自然通风的要求:大面积绿地安排成楔状插入城市,可以引导风向;道路系统的走向可与冬季盛行风向成一定角度,以减轻寒风对城市的侵袭。另外,对城市局部地段在温差热力作用下产生的小范围空气环流也应考虑,处理得当有利于该地段的自然通风。如在山地背风面,由于会产生机械性涡流,布置于此的建筑有利于通风,但其上风向若为污染源时,也会因此而加剧污染。2、温度: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1、城市所在地区的日温差或年温差较大时,会给建筑工程的设施和施工带来影响。2、在工业配置时,需根据气温条件,考虑工业工艺的适应性与经济性问题。3、在生活居住方面,则应根据气温状况考虑生活居住区的降温或采暖设备的设置问题。在日温差较大的地区,容易出现逆温层现象,在静风和谷地地区,由于山坡气流的下沉,更加剧这一现象,这时城市上空大气比较稳定,有害的烟气滞留或扩散缓慢,加剧污染。城市中由于建筑密集,硬地过多,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大量热量,往往出现市区气温高于郊外的现象——热岛效应。在规划布局时,可以增设大面积水体和绿地,加强对气温的调节作用,从而减少热岛效应。二十三、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规定,一般将之分成三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现代工程技术几无绝对难以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这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二十四、城市用地分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记有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二十五、公共设施分布规划要考虑的问题1、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地配置。2、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4、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5、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6、公共设施的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7、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二十六、城市性质的含义: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二十七、城市的规模:通常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界定。城市人口变化:1、自然增长。2、机械增长。二十八、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4、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二十九、我国城市的道路三级划分:1、主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到45米。2、次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25到40米。3、支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一般红线宽度为12到15米。三十、城市道路常见的几种断面形式有:1、单路幅,俗称“一块板”断面,所有车辆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2、双幅路,俗称“两块板”断面。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行车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3、三幅路,俗称“三块板”断面。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4、四幅路,俗称“四块板”断面。在三幅路的基础上,将中间机动车车道分隔为二,分向行驶。三十一、停车场规模:规划城市公共停车场总面积:F=A×n×aF—全市停车场所需总面积 A—城市规划期末汽车总数 n—使用停车场的汽车百分数 a—每辆汽车所占用的面积停车场用地估算每辆汽车用地面积:小汽车30-50平方米,大型车辆70-100平方米,自行车1.5-1.8平方米。城市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总面积按人口每人0.8-1.0平方米计算,机动车场地80-90%,自行车场地10%-20%。三十二、停车场的分布:城市外围靠近城市对外道路的出入口附近,占城市全部停车位的5%-10%。市中心和分区中心地区的停车位数应占全部停车位的50%-70%。三十三、停车场的服务半径: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地区不大于200米,一般地区不大于300米。自行车公共停车场服务半径半径一般50-100米,不得大于200米。三十四、停车场的位置选择:1、对外交通设施附近。2、大量人流汇集的文化生活设施附近。3、一般中小型停车场的位置可在其所在服务的地区内选择。4、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在公共建筑的前面,后退道路红线的空余地段。三十五、航空港净空限制:机场净空限制规定是由净空空间的临界部位处建立的一些假想面组成。跑道中心线与城市市区边缘的最小距离为5到7千米。如果跑道中心通过城市,则跑道靠近城市的一端与市区边缘的距离至少应在15千米以上。三十六:航空港噪声干扰影响:城市建设地区应尽量避免布置在机场跑道轴线方向。居住区边缘与跑道侧面的距离最好在5千米以上。在特殊情况下,跑道轴线不得不穿越居住区时,不论航空港的等级如何,居住区边缘与跑道近端的距离均不得小于30千米。三十七:航空港位置:机场的位置以在城市的沿主导风向两侧为宜,即机场跑道轴线方向宜于城市市区平行或与城市边缘相切,而不宜穿过城市市区。三十八、居住区的用地组成:居住用地因城市的规模、自然条件、居住生活方式以及建筑水平等差别而有不同 的组成形态,可以概括为四类:1、住宅用地,指居住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附近必要留出的一些空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3、道路用地,指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的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4、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等。三十九、西萨佩里的邻里关系的六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的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单位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 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亩。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四十、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1、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限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线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5000到10000人,用地10到20h平方米。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住宅组团,住宅组团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一般为300到800户,1000到3000人。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四十一、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1、行列布置,特点:能使绝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各地广泛采用,但处理不好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2、周边式布置,特点:形成较封闭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息园地,对于寒冷及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还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但有一部分的朝向较差,不适用于湿热地区及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3、混合式布置,是以上两种的结合,最常见的往往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开敞式院落。4、自由式布置。四十二、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2、成街成坊组合方式。3、整体式组合方式。四十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两个方面。其计算方法有千人指标、千户指标、和民用建筑综合指标。我国沿用的是千人指标,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四十四、中小学的规划布置:一般小学的服务半径为500m左右;中学为1000m左右。地段选择,一般应设在居住区或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静的地段,不宜在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或铁路干线附近布置,以免噪声干扰,但同时也要注意学校本身对居民的干扰,应与住宅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与其他一些不怕吵闹的公共服务设施相邻布置。四十五、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1、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 20到30米,车行道不应小于9 米,如需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到14米,人行道宽度为2到4米不等。2、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到14米,车行道一般为6到8米,人行道宽1.5到2米。3、住宅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到6米。4、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2.6m。四十六、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1、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民住区服务。居住区道路系统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为了保证居住区内居民的安全和安宁,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居住区,特别是居住小区。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间距应不小于150米,也可用平行于城市交通干道的地方性通道来解决居住区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过多的矛盾。2、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米。3、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流平等布置,以减少桥梁和涵洞的投资。在丘陵地区则应尽可能少挖少填,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减少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以节约投资。4、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5、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1.5 米,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米。6、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能便于回车。7、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米左右应设置车辆互让处。8、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9、道路的线型、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10、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